道德讲堂
    甘肃省农科院 > 党建工作 > 道德讲堂 > 正文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坚守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9日 00:00 阅读量:
    【字体:
    0

    时间:2014年6月24日 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嘉宾: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央党校副校长。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代表作毛泽东研究“三部曲”——《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1991年度优秀论文奖;与夏禹龙合著的《邓小平的管理思想和领导艺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1992年度优秀论文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坚守

    李君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坚守

    李君如作精彩演讲。光明网记者 王树平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坚守

    现场观众提问。光明网记者王树平摄

    走上讲坛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想起了一个人,想起了一批年轻的生命。

    去年9月,我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参加一个研讨会。会后,翻过天山,沿着伊犁河谷去霍尔果斯口岸考察,研究西部对外开放的条件等问题。车开到一个叫乔尔玛的地方。在路边,我突然发现有三间连着的小平房,其中一间房子的门开着,里面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出于好奇,我推门进去,房间的女主人和老伴向我介绍这些锦旗的由来。

    这家的男主人叫陈俊贵,1979年从辽宁入伍来到新疆,参加了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的天山独库公路大会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先后有168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陈俊贵告诉我,在这条造福新疆人民的公路上,平均每3公里就要牺牲1名年轻的战士。多么悲壮的故事啊!我的心灵感受到震撼。

    更让人震撼的,是陈俊贵本人。1980年冬,修筑公路的1500多名官兵被暴风雪围困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山深处,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也被大风刮断,大家面临寒冷冻死、断粮饿死的危险。为尽快与40公里外的施工指挥部取得联系,陈俊贵奉命随同班长、副班长和另一名老战士去向指挥部报告,寻求救援。在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的雪山上,他们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可是,部队指挥部还没有找到,他们身上带的20多个馒头却剩下最后一个。在大家饥肠辘辘的关键时刻,班长作出了一个让陈俊贵一生难忘的决定:“我和副班长是共产党员,某某某是老兵,只有陈俊贵是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他吃。”不久,班长和副班长先后无声无息地倒下了,陈俊贵和那个老战士掉下山崖被哈萨克牧民救起后,终于把施工官兵被暴风雪围困的消息报告给了指挥部。

    后来,陈俊贵因严重冻伤在医院接受了长达4年的治疗,并于1984年复员回到辽宁。娶妻生子、过着安逸的生活后,他心里仍时刻想念着班长。

    1985年冬天,他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回到了终生难忘的天山脚下,在离班长坟墓最近的一个山坡上搭了一间简易房子,为班长守墓。这一守,就是20多年。

    我听陈俊贵讲着这一感人的故事,忘记了疲乏和晕车的难受。接着,又在他的引导下参观了陵园和纪念馆。看到烈士陵园的碑文上写着“人是躺下的路,路是竖起来的碑”,我不禁流下了串串热泪。这次翻越天山,留在心中的,是永远不能忘怀的陈俊贵的故事,是永远不能忘怀的168名烈士的年轻生命。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故事?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生于心、外显于形的大善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了解这24字是怎么形成的,在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领悟中把它们内化于心中,成为做人干事、处世待人的“一定之规”。

    因此,我今天重点讲一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怎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坚守。

    来源:历史反思和时代变动的深刻总结

    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我们也可以问一下:这24字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它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

    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的价值目标是怎么形成的?回想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明白了。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根据党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任务和目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很朴素,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

    在全面改革开始后,党的十三大把“富强”和“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当时的提法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这样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势如破竹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广。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发生了。随着政策的放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了,社会矛盾增多了,群体性事件也接连不断地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十七大把“和谐”这两个字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只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路,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记住什么是我们要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我们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能仅仅理解为这只是国家追求的目标,与我无关。事实上,国家的追求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离不开“家”、“家”离不开“国”,国家好了,我们大家都会好。

    理解:新变化和新走向的深刻反映

    前面讲到“历史性大反思”,又讲到“时代性大变动”,“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变动”是现实的变化。这种变动、变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且主流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给中国带来新变化和新走向的大变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就新在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这样的时代性大变动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走向。

    在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个字的价值取向,就是反映中国社会新变化、新走向的新观念。

    在中国,夏商周是宗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于是“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民为邦本”“和为贵”的思想出现了。这意味着中国人开始从宗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走了出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观念也伴之而生。但是,那时思想最解放的人还没有从“君子”与“小人”的等级观念中解放出来,“自由”还不是被贬为“小人”的人民群众的权利。到后来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宗教占统治地位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又被一整套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三纲五常”套住了。随着这个体系日臻完备,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局面,这就导致“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吼声。

    这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尽管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但让中国人接受了“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等新观念,进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应时代进步潮流而生,并站在这个时代进步潮流的前锋,为中国的文明与前途奋斗着。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高地举起了“民主”“自由”的大旗。当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仅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三纲五常”的纲常体系中解放出来,而且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统治中解放出来,开始享受到“民主”“自由”的喜悦。

    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发端于被称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大解放。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启动的就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还在深入,它带给中国的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进步大发展。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由”“平等”等人类文明中的进步观念才在中国确立起来。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确立了自由观念,而且对平等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来,马克思主义就认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是在平等的商品交换中实现的,没有平等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在中国,有的人把不是商品的权力同金钱的交换也混同于平等的商品交换。假市场经济之名大行腐败之道是市场经济不允许的,是不平等的特权的产物。所以,平等和自由一样,也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

    当然,把平等看作是平均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马克思说,如果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就想做到分配结果是平等的,那么权利就是不平等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在今天的中国,追求的公平是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而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结果公平。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倡导的价值观中,除了“自由”“平等”,还有“公正”“法治”。如果说前者是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发展条件,那么后者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信守的原则和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公正”“法治”是“自由”“平等”的保障。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首先,这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我们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政府一点一点放权让利的过程中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但政府手中还有许多应该放掉而没有放掉的权利,经常强势干预市场,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产能过剩。因此,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寻租”、腐败难以完全避免,不仅影响自由、平等,而且使政府缺乏公正和公信力,使法制成为一纸空文。这就需要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一门专门的课题来研究,让政府、市场以及社会能够各就各位。为此,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仅要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还要倡导能够维护自由、平等的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同时,这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前面我们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搞活了”。有活力总比死气沉沉要好,但在搞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比如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卖淫嫖娼、吸毒贩毒、邪教作乱等等社会现象屡禁不止,党内也出现了贪图享受、求神拜佛、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治乱”的重任。我们要治乱,但又不能把社会治死,而要形成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走向的深刻反映。只要联系国家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需要死记硬背。

    要求: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

    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古人常讲“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无信不立”“善人者,人亦善之”等,讲的都是怎么做人待人的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这些好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当代的表述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首先,这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有先进的价值观念支撑。而要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才能获得成功。其次,这是现代化进程面临问题的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多层次多层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说过,这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再次,这是由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者的关系决定的。恩格斯说过,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特殊力量,讲的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家的起源上讲,在社会中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社会中占优势的阶级就建立起国家这样的上层建筑;从国家的存在状态看,它居于社会之上统治和管理着社会;从国家面临的风险看,它极有可能被权力所异化,走向反面。至于在社会中,又有一个社会与公民个人的关系。社会是由公民个人组成的,可以说是公民个人的总和;但公民个人又有不同的利益要求,社会只能尊重公民个人而不能包办公民个人的利益。这就发生了社会与公民个人的复杂关系。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考虑这三个层面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在一个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国家里,在一个以自由、平等、正义、法治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公民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呢?从公民自身来讲,要爱国、敬业;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倡导诚信、友善。简单地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讲的就是对自己要好,对别人也要好。这是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奉行和坚守的最基本价值准则。

    行动:培育要和践行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十分重大。

    需要强调的是,要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不仅要了解这24字是怎么形成的,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而且还要下大力气培育和弘扬。古人历来重视道德教化,而这种教化不是单纯地“教”,还要在“践行”中化为内心的自我规范。比如古人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齐”“治”“平”就是“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不仅讲要“践行”,还强调要联系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来“践行”。

    我们应该认真地琢磨总书记的这个要求,努力把他提出的要求变为现实。我有个小建议:能否在媒体开展“十万个怎么办”的征文和讨论?因为,价值观是内生于心、外显于行的东西,是要通过“行”表现出来的。“行”,就是“办”。过去有一本对青少年乃至于成年人影响很大的书,叫做《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讲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科学的任务。“怎么办”,讲的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行为准则问题。比如我提一个问题:“当你走过一个地方,那里正在升国旗,你应该怎么办?你是向国旗行注目礼,还是在那里大声喧哗?”我再问你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如果你在赶路的时候撞倒了一个老人,你该怎么办?”“你看到马路边上有一个被撞倒的老人,你该怎么办?”“你是老人,在马路边被人撞倒了,你该怎么办?”诸如此类“怎么办”,有法律问题,有道德问题,但从深层次讲是价值观问题。广泛征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怎么办”问题,再就大家提出的问题从价值观上进行讨论(也可以从法律、道德上开始讨论,最后落到价值观上去),效果一定会比空洞地解释“什么是24字价值观”“怎样弘扬24字价值观”要好。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来对待,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