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项目成果学术交流会。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8月6至9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项目田间观摩与学术研讨会在灵台县和安定区举行。
该项目主要针对黄土高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问题,从适水格局与种植结构优化、根区土壤水肥调控等方面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旨在研发集成适用于不同类型区、不同作物的靶向技术模式,形成可复制和可移植的种养结合、生态保育、丰产优质的高效综合解决方案,提升中低产田科技创新能力,为筑牢区域粮食安全根基和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作为项目第四课题主持单位,重点围绕甘肃省中东部黄土丘陵旱作区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主要障碍因子,通过高效耕作、有机物料深施还田、绿色覆盖、精准施肥等关键技术以及种植制度创新,研发和集成区域改土培肥与适水种植综合技术模式,建立黄土丘陵区吨粮田技术样板。
项目综合技术示范区。
近年来,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甘黄土丘陵区适水改土与生态保育协同技术集成及示范”和“黄土丘陵区耕层构建与增碳培肥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联合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力量,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区针对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主要障碍因子以及水热资源禀赋,持续探索区域耕地质量和农业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早熟马铃薯田间产量表现。(本文图片均由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提供)
记者从甘肃省农科院了解到,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科研人员提出了以早熟马铃薯—早熟玉米和早熟马铃薯—早熟大豆为主的一年两熟适水种植模式,并通过深翻+立式深旋复合耕作技术,有机肥、作物秸秆、生物质炭等不同有机物料深施还田技术,全生物降解地膜绿色覆盖技术以及化肥深施匀施与精准管理等技术的创新和优化,集成了我省中东部旱作区耕地质量和产能协同提升的综合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可显著优化土壤耕层结构,改善作物根际环境,提高土壤水肥供应能力,可在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减量、固碳减排的同时,使生产体系作物增产达到20%以上。
编辑:东知布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